聲音是構成語言的一個重要元素1。因此,在這一章我們要來介紹的是語言中的各種聲音,也就是構成大多數語言最基礎的單位,以及一個用來表達各種不同聲音的音標系統:國際音標(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雖然會講到 IPA,但是因為我會用比較實驗性的方式介紹它,所以理解它不需要任何英語音標系統(如 KK 音標、DJ 音標等)的基礎。更甚者,我自己認為(加上在語言學的課程當中觀察到)對英語音標系統2的習慣可能反而會產生一些在理解 IPA 上的障礙,所以也許沒有這方面的基礎反而更好一點。這一點在介紹到子音的時候就會說明到。
在閱讀這一章的時候,可能會需要發出一些聲音以幫助理解。在發出聲音前記得檢查一下周圍,不然旁邊的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
先解釋一下標題:元音和母音是同樣的東西,只是翻譯不一樣而已。相對的,輔音/子音(consonant)同樣也只是翻譯不同而已。因為大部分人應該比較熟悉母音/子音這個稱呼,但因為某些特定名詞使用元音/輔音比較好稱呼,所以這個系列文會混合使用兩種稱呼,希望不要造成太大的理解困難。
在進入元音的主題前,我們先來思考兩個問題:
首先,母音有哪些呢?大部分的人被問到這個問題,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 AEIOU、或者あいうえお3之類的答案。但是仔細一想好像發現不只是這樣,注音符號部分明明就有一大堆介母和韻母,英語同一個母音字母好像也可以發很多種不同的音。
如果從比較理論的角度來回答「母音有幾個」,答案應該會是「無限個」:可以發現母音是可以做「滑音」的,例如說如果把「我」這個字念得非常、非常慢的話,會發現聲音其實是從「ㄨ」慢慢地「滑」到「ㄛ」,把中間任何一個瞬間的聲音單獨拿出來都可以說是一個跟前後有點不一樣的母音。
但是實際在語言中的母音必然是有分類的,所以我們在聽、說的時候才知道哪些是同一個母音。那麼母音有哪些「類」呢?與其直接死板地列出母音有哪些,我們來試試看自己做實驗「產生」所有的母音吧!
首先,沿用剛才「滑音」的概念,我們先試著從「ㄚ」滑到「ㄧ」(可以想像成非常、非常慢地唸出「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仔細聽聽看在滑的過程中是不是有出現其他我們熟悉的母音。
有什麼發現嗎?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可以在從「ㄚ」到「ㄧ」的途中聽到「ㄝ」,如果用英語來聽的話則可能會聽到 hat、set 這兩個字的母音。因此,我們得到了一段連續變化的母音:
ㄚ……(hat)……(set)……ㄝ……ㄧ
接著,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從「ㄚ」滑到「ㄭ」。「ㄭ」指的是注音符號中ㄗ、ㄘ、ㄙ的附帶母音(也就是講「資」時所發出的母音)。這回如果順利的話,中間應該會出現類似英語中 the 的母音4:
ㄚ……(the)……ㄭ
所以現在有了兩組連續變化的母音。接著試著把這兩組畫到一個平面上,就可以把目前提到的幾個母音畫成一個三角形5:
接著可以嘗試來「擴展」這個三角形。要怎麼擴展呢?還是一樣使用「滑音大法」:這回我們試著從「ㄧ」出發,往 the 的母音滑過去,但是到達 the 的母音之後不要停下來,讓嘴型順著剛才滑動的方向繼續移動。如果比較難理解的話,可以試著非常快速、短促的唸出這個滑音,講完之後固定嘴型再發出聲音,這樣由於速度很快的關係,嘴型就會自然地順著「ㄧ」往 the 的母音的方向移動。如果成功的話,最後的聲音應該會接近「ㄚ」,但會更接近英語中 hut 的母音。在剛才那個三角形上,可以從「ㄧ」畫一條線往 the 的母音延伸出去,並標出我們新「產生」的母音位置:
我們甚至可以用這個方法「發現」我們或許平常不太會發現的母音。例如嘗試著從「ㄭ」往 hut 母音的方向滑過去並且不要停,最後會得到一個很像「ㄚ」但好像又有點不太一樣的一個母音。這個母音是什麼呢?首先可以試著觀察平常講的「ㄢ」和「ㄤ」這兩個注音,如果唸得很慢的話會發現一開始都是類似「ㄚ」的音,但是如果嘗試非常快速的交替唸兩個的話(「ㄢㄤㄢㄤㄢㄤ」),應該可以感受到在切換這兩個音的時候嘴型會改變,而且就算不把尾音發出來一樣也可以感受到兩個有所區別。一樣可以在圖上畫出這個母音:
至此我們基本上把這個三角形擴展完了(如果再嘗試往各個方向「擴展」,會發現不太能再發現新的母音了),變成一個四邊形的形狀,所以我們先暫時停在這裡。雖然我們還有一些母音還沒有「產生」出來(例如好像還沒看到「ㄨ」、「ㄛ」),但是先來回想一下剛才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我們只是隨便挑了幾個母音開始滑來滑去,然後莫名其妙地就開始把它畫在一個平面上,好像都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究竟我們畫出來的這個平面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前一段有提示到跟嘴型有關,事實上如果有用唸的嘗試上面的各種「滑音」和發出各種莫名其妙的聲音的話,並仔細注意自己嘴型變化的話,應該可以觀察出一些端倪。首先,我們觀察「ㄚ」到「ㄧ」的這個滑音。這個滑音的嘴形變化應該是非常明顯的:滑音過程中嘴漸漸地合起來。因此,我們得到在剛才那張圖上「往上」代表的是「嘴合起來」(相對地,「往下」代表的是「嘴張開」。這就是為什麼醫生要叫我們張嘴的時候都會說「ㄚ」(?))。至於那張圖的左右方向呢?可以試著快速的交替唸「ㄧ」和「ㄭ」然後感受一下自己嘴中的變化。大部分人應該可以感受到兩者的差別,但是比較難具體的用文字描述出來,所以這裡直接講答案:「ㄭ」相對於「ㄧ」,舌頭會稍微往後、且後方會稍微往上頂;「ㄧ」相對於「ㄭ」,舌頭會稍微往前、且前方會稍微往上。再嘗試交替唸一次,有沒有感受到自己舌頭的移動6?
如果用比較正式的名詞來說的話,用嘴巴的開合可以把母音分成「閉母音」(close vowel,例如「ㄧ」、「ㄭ」)和「開母音」(open vowel,例如「ㄚ」),當然還有介於中間的半開(open-mid)母音、半閉(close-mid)母音等等;而用舌頭哪裡稍微往上頂(更精確的說,是舌頭最高的地方是哪個部份),可以分為「前母音」(front vowel,例如「ㄧ」)和「後母音」(back vowel,例如「ㄭ」),以及介於中間的央(central)母音。畫在圖上就長這樣:
在了解母音是由嘴型決定之後,就繼續把剩下還沒有「產生」的母音補齊吧!這回我們來觀察「ㄩ」這個母音,在發這個母音的時候嘴巴是開的還是閉的呢?舌頭是往前還是往後呢?答案是「ㄩ」和「ㄧ」一樣,是前母音也是閉母音。而這兩個母音的差別應該也很容易觀察得到,就是講「ㄩ」的時候嘴唇會比較圓、而「ㄧ」比較扁。因此我們把「ㄩ」稱為「圓唇母音」(rounded vowel),把「ㄧ」稱為「不圓唇母音」(unrounded vowel)。我們可以嘗試把其他母音也「圓唇」看看:如果把「ㄭ」圓唇起來會得到「ㄨ」、把「ㄜ」(位置大概在「ㄭ」和 hut 的母音中間)圓唇起來會得到「ㄛ」。事實上剛才提到的其他母音也是可以圓唇的,只是因為它們對應的圓唇音沒有出現在漢語和英語中7所以這裡並不多提。最後我們把這幾個母音再標到圖上:
這樣我們湊齊了母音的三個主要性質(開或閉、前或後、圓唇或不圓唇)後,就差不多「產生」完所有的母音了!基本上世界上所有的母音都可以用這三個性質描述。因此,與其說「ㄭ」,我們可以很文謅謅地講它是「閉後不圓唇元音」(?
最後要補充幾個細節:
所謂國際音標(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其實就只是一種把常見語言中的聲音表示成大家9都看得懂的符號而已,這樣就不用每次要講一個母音就要很累的講說「這是 hut 的母音」或「這是ㄤ的母音」之類的。所以讓我們直接拿出 IPA 的官方圖表(母音部分)吧:
有沒有發現其實跟我們剛才自己畫的長得一樣?其實理解了剛才三個母音的主要性質之後,就可以看懂 IPA 了。下面註解說「成對的母音左邊是不圓唇、右邊是圓唇」,這樣一來就可以嘗試來對照看看:例如 bed 的母音就是 [ɛ]、「ㄭ」就是 [ɯ]10、「ㄩ」就是 [y]。11
這個系列文之後如果再提到各種母音的話,就會以 IPA 標示12,不過如果你沒有要修語音學概論的話,可以不必把這些符號背起來13,看到不知道是什麼符號的時候,回來這裡看一下就可以了!
是說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一開始提到關於母音的兩個問題中,第二個問題還沒有回答?沒有關係,這會是下一節(子音)的主題喔!
其實要介紹母音的話大可不必這麼費事的在那裡「滑來滑去」,直接把母音的三個維度講出來就可以了。不過這是我自己在高中嘗試找母音時直覺想到的方法,後來學了 IPA 之後才發現還蠻一致的,因此就選擇介紹了這個還算有趣而且可以自己玩的方法。
另外這一節只是介紹最基礎的母音概念而已。這個系列文之後會用到更多概念,但是會在用到的時候順便介紹,一方面一下把太多東西介紹完到時候也都忘記了,一方面如果全部都介紹完的話後面就沒什麼東西可以講了(?
語音學(以及相關範疇的學科)做為一門科學,基本上歸納推理的原則和一般科學是類似的。然而因為全世界的語言、各個研究者母語特性實在是相差太大,加上語言的理解具有極度強烈的主觀性(這點之後也會介紹到),所以在語言學界上比較難像自然科學上達成一個普適性的共識,例如說光「母音的定義」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不同的研究者還是會有不同的理論,就更別說某個語言的某個音的 IPA 到底是哪個符號這種細節了。因此,這個系列文介紹的只是其中一種主流的看法,因此如果深入探討的話可以很容易發現有些研究者或有些參考資料會有不同的說法(端看該研究者/參考資料採用哪一套理論)。這點是如果想要深入探討相關議題前需要特別注意的。
上一節中我們講完了元音/母音的基本概念,接著就要來進入輔音/子音的部分了。
還記得上一節我們留下一個「什麼是母音」問題還沒解答嗎?一般來說我們會把語言中所有的聲音二分為母音和子音,也就是不是母音的聲音就是子音。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說是母音、子音的定義。
那麼區分母音和子音的關鍵是什麼呢?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會是它有沒有發出明顯或持續的聲音,不幸的是這並不是正確的:子音有可能會發出明顯持續的聲音(例如可以在閉緊嘴巴的情況下發出聲音,也就是「ㄇ」的子音,可以把它發得很持續但它是個子音),而母音也有可能不會發出明顯持續的聲音(可以用悄悄話的方式講「ㄚㄛㄜㄝ」,一般來說這種聲音仍然被歸類在母音中)。事實上子音的種類實在太多,以致於要找出子音的共通點非常困難,所以應該要試著找出母音的共通點,再用排除法的方式定義子音。
回憶一下我們上一節介紹母音三大特性時嘗試唸出的各種母音。觀察之後可以發現在發母音的時候,嘴巴都會是開著的(即便是最「閉」的母音 [i], [ɯ] 嘴巴都留有一定的開口),而相對來說發子音時至少有一個瞬間嘴巴的某個部分會閉起來(例如發「ㄅ」的時候嘴巴閉起來一下)。這其實就很接近母音/子音的定義了。
事實上,母音通常是由發聲時氣流的動向定義的:「發出該聲音時氣流1從肺部到2流出口腔的過程3不受到阻礙」,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就稱為母音。相對來說,子音的定義就是不是母音的那些聲音,也就是要嘛氣流從肺部流出的過程中受到阻礙(例如剛才提到的「ㄅ」的子音,嘴巴閉起來導致氣流受到阻礙),要嘛氣流不是流出口腔(例如「ㄇ」的子音,發音的時候嘴巴是閉著的,氣流是從鼻子流出),要嘛氣流根本不是從肺部流出的(這是比較稀有的一類子音,之後幾篇才會提到)。
就如剛才提到的,子音的種類非常繁多(甚至有一點雜亂),所以這裡會採取跟母音有點不一樣的介紹模式:直接輔以 IPA 的圖表介紹常見的幾類子音,並且順帶介紹一些語言學、語音學上非常重要的觀念。
第一個常見的子音類別是「擦音」。在講定義之前,我們先實際體會看看:試著發出「ㄈ」、「ㄏ」、「ㄒ」、「ㄕ」、「ㄙ」的子音(可以想像成用悄悄話講這五個音),並感受一下氣流的流動。它們的共通點是什麼、而差異又在哪裡呢?
注意到在發這幾個音的時候,其實氣流流出口腔的過程好像還是蠻穩定的,只是中間經過了一點阻礙而發出了奇怪的聲音(?)。例如說在發「ㄈ」的子音的時候,嘴唇和牙齒會很接近,導致氣流在經過的時候發出了「ㄈ」的聲音;發「ㄒ」的子音時應該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舌頭往上頂到很接近上顎,使得氣流經過的時候發出「ㄒ」的聲音。
有這種發音模式的子音就叫做「擦音」。具體來說,發擦音的時候,氣流從肺部流出口腔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個幾乎閉起來只留一點縫隙的部位(例如「ㄈ」是嘴唇和牙齒間、「ㄒ」是上顎和舌頭間),以致於在氣流經過時發出了該子音。
經過這樣的說明,應該也可以猜想到這幾個子音差在哪裡了吧?沒錯,就是那個留下縫隙的部位不一樣。不過在繼續之前,我們得先更認識我們自己的嘴巴(更精確來說,從肺部到口腔這條「路」上的所有東西)。
下圖是人類的上呼吸道示意圖:
圖上標了八個部位,其實就是八個和語言發音最相關的位置。這裡就來按照順序一個一個介紹吧!
一開始我們嘗試發了「ㄈ」、「ㄏ」、「ㄒ」、「ㄕ」、「ㄙ」這五個子音,在介紹了這幾個部位之後,我們就可以更正式的定義這幾個子音了:
另外英語中還有一些漢語中沒有的擦音:
另外還有其他沒有在中英語中出現的擦音,例如「雙唇擦音」(bilabial fricative)、「小舌擦音」(uvular fricative)、「咽擦音」(pharyngeal fricative)。雙唇擦音可能比較好發音(就是把上下唇靠近發出擦音,會有點類似「ㄈ」),但另外兩個對於只會中英語的人是很難揣摩的(因為中英語沒有任何子音用到這兩個調音部位),在此先不多做介紹。
總而言之,這一小節我們介紹了 11 種常見的調音部位(place of articulation),之所以稱為「調音」是因為這些部位的功能是「調整」聲音的音色16,也就是造成氣流阻礙的位置(還記得母音的定義嗎?)。看完了這一小節,應該要對這 11 種調音部位有一點點印象(至少看到名子可以知道是哪裡),在閱讀之後的章節會比較順一點。最後再來複習一次這 11 種部位,依照外到裡排序:
語言幾乎所有的聲音,就算嘴型、調音部位都相同,都還是可以再依據聲帶是否振動(直觀的理解是講悄悄話時聲帶不會振動、唱歌時會振動)來分為兩類:聲帶不會振動的清音(voiceless sound)和聲帶振動的濁音(voiced sound)。其實一開始也已經舉過一個母音的例子了:一般的濁音「ㄚ」和講悄悄話(清音)的「ㄚ」,但是清濁的分別其實絕大部分出現在子音上。
一個最常見的清濁音例子是英語中 sue 的子音和 zoo 的子音:這兩個音都是齒齦擦音,只是前者是清音、後者是濁音。可以嘗試把 sue 用悄悄話講出來,是不是跟 zoo 用悄悄話講出來一樣呢?
(蠻重要的註解:如果你發現你講 zoo 的子音和「ㄗ」的子音一樣,那就是發錯音了。不過在講悄悄話的時候為了造成 sue、zoo 兩者的區別,有可能會特別把 zoo 的子音改發成「ㄗ」的子音。)
在了解了清濁音的基本概念之後,我們可以先來看 IPA 子音表的擦音部分:
下面的註解說同一格的左邊是清音、右邊是濁音。因此,我們同樣可以試著對應(漢語的擦音全部都是清音):「ㄈ」是 [f]、「ㄕ」是 [ʂ]、「ㄏ」是 [x](硬顎)或 [h](聲門)、sue 和 zoo 的子音分別是 [s] 和 [z]、the 的子音是 [ð](它是濁音)。比較特別的是「ㄒ」不在這張表裡面(是 [ɕ]),而這正是下一個小節的主題。之後提到這些音也都會用 IPA 表示,忘記回來看這張表就好了。
事實上清濁音對學過英語的人是一個很容易產生誤解的概念,不過這會在等一下在介紹塞音的時候才會講到。在這裡只要先記得一件重要的事情:把任何濁音(沒有修改或特別強調地)用悄悄話講出來會變成對應的清音。
在介於齒到硬顎間的調音部位的擦音中,除了清濁以外,還有另一個可以改變的子音特性。試著持續發出「ㄒ」的子音 [ɕ],然後漸漸地把舌頭尖端往下放(但是舌頭中間接近硬顎的地方不要放下來),會變成有點像講「ㄏㄧ」的悄悄話的音 [ç]。這兩個音最明顯的差別是 [ɕ] 明顯比較「吵」(比較像噪音,精確一點說是高頻音比較多),但是這兩個音形成縫隙的位置都是舌頭和硬顎間(同樣都是硬顎擦音),因此我們把 [ɕ] 稱為「有噝音」(sibilant)、[ç] 稱為「無噝音」(non-sibilant)。如果用氣流來解釋,有噝音形成的機制是氣流衝撞牙齒造成噪音(剛才把舌頭尖端下放就是為了把氣流直接導往兩排牙齒間而非牙齒上)。17
同樣地,也可以觀察到在發 [s]、[z] 的時候,氣流也會衝撞牙齒,所以 [s]、[z] 也是有噝音。如果藉由稍微調整舌頭位置和牙齒開口大小讓氣流不要衝撞牙齒,就可以得到對應的無噝音;而 [θ]、[ð] 是無噝音,也可以把牙齒閉緊一點讓它變成很像 [s]、[z] 的有噝音18。
塞音(plosive19 consonant),顧名思義,就是發音的時候會把氣流塞住一下子再放出來。例如在發「ㄅ」的時候,應該可以感受到嘴巴先把氣塞住,然後再一下子放出來造成一個瞬間的氣流聲。塞音也可以分調音部位,就是用哪個部位把氣流塞住,例如「ㄅ」應該很明顯是用嘴唇把氣流塞住,所以它是「雙唇塞音」(bilabial plosive)。
因為剛才都已經介紹過各種不同的調音部位了,所以直接上 IPA 表:
但是先別急著對應!在實際對應這些 IPA 實際上是什麼聲音之前,首先要化解一個常見的誤解。因此,在這裡要先切到一個關於語言的主題:「對立」。
「對立」並不是語音上的概念,而是一個描述語言(language)性質的詞。相信在介紹了這麼多不同的母音子音之後,可能會有個疑問:真的有語言可以用到這麼多不同的聲音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一種語言會用到所有的聲音。因此,我們要引入「音素」(phoneme)的概念。
所謂「音素」,就是「語言中能區別語意的最小單位」。之所以要引入「音素」的概念,是因為絕大多數語言會有「用到幾種不同的聲音,但是把這些聲音互相代換並不影響意思」的情況。前一節講母音時有提到一個例子:「ㄢ」的母音 [a] 和「ㄤ」的母音 [ɑ] 是有略微差異的,但是如果在講話的時候硬把「ㄤ」音的母音刻意講成 [a],大家還是會聽得懂在講什麼(因為「ㄢ」、「ㄤ」的區別主要還是在子音),頂多只是覺得這個人有一點口音而已。所以,雖然漢語中有 [a]、[ɑ] 兩種聲音,但這兩個並不是兩個不同的音素,因為兩者並不區別語意。
那要怎麼分辨兩個相近的聲音是不是同一個音素呢?答案是看有沒有「最小對立體」(minimal pair)的存在。所謂「最小對立體」,就是在一個語言當中發音只有一處不同且意思相異的兩個字(或幾個字、或句子)。例如說 sue、zoo 就是英語中的最小對立體:兩者只差在一個子音是 [s]、一個是 [z],我們就稱這是一個 [s] 和 [z] 的最小對立體。如果某兩個聲音的最小對立體在某語言存在,那麼這兩個聲音在該語言就是不同的音素;但反過來說,就算找不到任何最小對立體,兩個聲音還是有可能會被說成是兩個不同的音素,原因是因為兩個不同的聲音要被視為同一個音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這兩個聲音的出現要是可以被預測的,也就是可以單純從該聲音前後的聲音去簡單地(用規則)判斷該音素要以哪一個聲音出現,例如漢語中 [a][ɑ] 的規則就是如果後面接 [ŋ](「ㄤ」的子音)就會是 [ɑ]、否則是 [a]。
至於如果某兩個聲音的最小對立體存在(是兩個不同音素),我們就會說這兩個聲音是對立(contrast)的。相反來說,如果兩個不同的聲音是同一個音素,我們會說這兩個聲音是可預測的(predictable),因為這兩個聲音一定出現在不同的前後「文」(聲音)之下20。「對立」也可以擴展到聲音的性質上,例如英語的 [f][v] 對立、[θ][ð] 對立21、[s][z] 對立、[ʃ][ʒ] 對立21,所以我們會說英語的擦音是清濁對立的。
順帶一提,在用 IPA 的時候,如果是在講聲音的話會用中括號 [] 標示,但如果是在講音素的話則會用斜線 // 標示。例如在講聲音的時候,「ㄢ」、「ㄤ」分別是 [an]、[ɑŋ],但講音素的話就會寫成 /an/、/aŋ/(注意是同一個音素,所以用同一個符號)。
講完對立的概念之後,就可以來說明對 IPA 的一個常見誤解了!首先,回到上兩小節看一下 IPA 表,雙唇擦音的濁音、清音分別是 [b] 和 [p]。漢語「ㄅ」、「ㄆ」的子音、英語 bin、pin 的前子音同樣都是雙唇塞音,那它們分別對應哪個音標呢?
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接觸過相關領域是答不出來的。正確答案是:「ㄅ」的子音是 [p]、bin 的前子音是 [b]、「ㄆ」和 pin 的前子音則兩個都不是,而是另一個稱為送氣音(aspirated consonant)的 [pʰ]。
在詳細解說「送氣」的概念前,先來解答一個或許看到這裡會滿臉問號的點:「ㄅ」的子音和 [b] 聽起來一樣啊(尤其是後面接著母音的時候,例如講「鬢」和 bin)?但首先回憶一下一開始在講清濁音的時候提到的一個小重點:濁音用悄悄話講會變清音。所以發 [b] 的時候聲帶振動,用悄悄話講 [b] 就變 [p](「ㄅ」的子音),所以這兩個確實是不同的聲音。但為什麼聽起來一樣呢?因為在漢語和英語中 [b][p] 都不是對立關係(英語一般會認為有對立但不是很正統的對立,下段會細講),而如果只會這兩種語言,那麼分辨這兩種聲音的能力就會很弱(因為這兩種聲音不造成意義區別,所以自然不會區別這兩種聲音)。如果是學過日語甚至印地語22的人來聽的話,因為這兩種語言的 [b][p] 是對立關係,所以就比較容易聽出這兩者的差別。
那麼「ㄆ」的那個「送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可以試著在發「ㄅ」和「ㄆ」的子音的同時,把手放在嘴巴前面,應該可以感受到在發「ㄆ」時明顯有較多的氣流噴出來,這就是「送氣」之名的由來。至於送氣的 IPA 表示法就是加上上標 h(例如 [pʰ]),其實也還算直覺:[pʰ] 其實可以用同時發出 [p] 和 [h] 來模擬。
事實上送氣音並不只是送出比較多的氣流而已,它還會影響到後面的聲音的表現。以英語中一個非常經典23的一組例子來講:bin [bɪn]、spin [spɪn] 和 pin [pʰɪn],分別是濁音、清音和送氣音。[ɪ] 是個濁音(其實後面的 [n] 也是),所以在發 [ɪ] 的時候聲帶會振動,但是如果前面接的是送氣音 [pʰ] 的話,聲帶會在 [ɪ] 到一半時才開始振動(因為送氣的氣流還沒有完全出來)。如果把發這三個字的過程中聲帶振動的情況畫成圖的話會長這樣:
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的話,其實清、濁、送氣可以視為一個連續的光譜:濁音會在開始發該聲音時聲帶就開始振動,清音則是聲帶不振動也不影響後面的聲音,送氣音則是除了聲帶不振動外還會讓後面一個音的聲帶振動延後。也可以取中間值:如果在發該聲音的一半時聲帶才開始振動,就產生介於清濁音間的「不完全濁音」;而送氣也可以根據讓後面的聲音聲帶延後振動多久來分強或弱(有些語言甚至會有不同強弱的送氣音對立的狀況)。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英語的 [p]、[pʰ] 同屬一個音素 /p/(不對立),而送氣強弱的規則是字首最強(pin)、連續子音幾乎不送氣(spin)、其他則會有非常微弱的送氣(cap、copy)。然而雖然它們同屬一個音素,而 [b] 和 [pʰ] 也明顯對立的情況下,[b] 卻和完全不送氣的 [p] 並沒有明顯對立:因為英語大部分情況下 [p] 還是會有微弱送氣,諸如 spin 這種沒有送氣的狀況幾乎沒有最小對立體,所以其實要分出 /b/、/p/ 用送氣或清濁的任一者都足以判斷。其他塞音的清濁對,例如 [t][d] 或 [k][g] 在英語也都有類似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會說英語的塞音沒有完全清濁對立,以及用英語比較難理解清濁音概念的原因。
另外一點則是可以注意到上面那張圖我刻意把 bin 的 [b] 畫成一開始聲帶沒有振動,因為大部分說英語的人會把 [b] 發成不完全濁音。
理解完送氣概念之後,我們就可以順利地對應 IPA 表上的塞音了!與擦音一樣,漢語的塞音全部都是清音,所以例如「ㄍ」、「ㄎ」、「ㄉ」、「ㄊ」的子音就分別是 [k]、[kʰ]、[t]、[tʰ]。而解釋了英語中的清濁對立之後,要對應 [k]、[g]、[t]、[d] 應該也不會太困難了。
最後在這裡要補充一個和一般送氣音不太一樣的概念:「濁送氣音」(breathy voice),例如 [bʱ](上標的是濁聲門擦音的符號 [ɦ],忘記的話回去看擦音那個小節。有些人寫成 [bʰ],但 [bʱ] 比較正確)。其實「濁送氣音」是個不太精確的詞,它和一般送氣音的共通點只在於同樣都會送出比較多的氣流,但是和前面提到聲帶振動的時間點就沒有任何關係。最基本的濁送氣音就是濁聲門擦音 [ɦ](和清聲門擦音 [h] 一樣,它不太能算是真正的擦音),如果深深地嘆一口氣就很接近這個音(也可以試著在講 [h] 的時候振動聲帶),而其他的濁送氣音就可以想像成是在發某個濁音的同時做出嘆氣的動作(同時發出 [ɦ] 的音)。
塞擦音(affricate24),顧名思義就是把塞音和擦音合在一起,也就是在調音部位塞住氣流後放出的時候不把調音部位鬆開,而仍然保持比較小的縫隙造成擦音的效果。漢語的「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把「ㄉ」、「ㄙ」(注意它們是同個調音部位的塞音和擦音)合在一起就會得到「ㄗ」。
塞擦音的 IPA 就是把兩個同調音部位的塞音和擦音寫在一起,塞音在前面。例如說「ㄗ」 [ts] 就是把清齒齦塞音 [t] 和清齒齦擦音 [s] 合在一起。塞擦音因為同時有塞音和擦音的特性,所以同樣也有送氣不送氣、有噝音無噝音之分,例如「ㄘ」就是送氣的有噝音清齒齦塞擦音 [tsʰ]。比較特別的是「ㄐ」、「ㄑ」的 IPA 通常會寫成 [tɕ]、[tɕʰ](而不是同部位的 [cɕ]、[cɕʰ]),主要是因為發這兩個音時塞住氣流的部位比較接近齒齦而非硬顎。
最後也可以來看看維基百科上塞擦音的 IPA 列表(有些是擴展 IPA):
接下來介紹的子音種類,在大部分的語言都是以濁音形式存在,清音明顯比濁音少見很多。因此,可以說塞音和擦音是唯二清音和濁音都很常見的子音種類(塞擦音算是塞音和擦音的結合)。
鼻音指的就是氣流由鼻子而非嘴巴流出的子音,例如講子音一開始提到的「ㄇ」就是。然而雖然氣流沒有從嘴巴流出,但嘴巴裡面的調音部位的行為還是會影響到聲音的共振,進而形成不同的聲音。因此,鼻音也是有分調音部位的,分法就是是哪一個部位堵住氣流讓氣流沒有辦法從嘴巴出來。例如「ㄇ」就是雙唇鼻音,因為氣流是嘴唇堵住的;而「ㄣ」則是齒齦鼻音,因為氣流是舌頭頂住齒齦脊堵住的。下圖是 wiki 上的鼻音表,放 wiki 的表是因為鼻音的清音版本沒有獨立的 IPA 符號,只能透過清音標記(符號上或下的小圈圈)顯示,而這張表有顯示清音標記要怎麼標:
順帶一提,圖表上的 linguolabial (舌唇)是一種罕見的調音方式,指的是把舌頭伸出來頂到上唇進行調音,n 底下的很像翅膀的線則是擴展 IPA 中代表舌唇音的符號。
可以注意到咽和聲門的鼻音被標成灰色(代表不可能的聲音),因為如果這兩個部位堵住氣流,氣流就被完全堵住無法流出了(可以回去看人類上呼吸道的那張圖)。
順帶一提,母音或其他子音也可以被鼻音化,指的就是氣流同時從嘴巴和鼻子流出。鼻音化的 IPA 符號就是在符號上加一個彎曲的線,例如 [ɑ̃]。鼻音化的母音在英語會出現:如果母音後面接鼻音的話,那母音也會連帶被鼻音化,也因此英語沒有鼻音化的對立(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可預測」嗎?)。不過也有不少語言有鼻音化的對立(例如法語)。
近音可以視為是擦音的退化版。擦音是讓調音部位形成縫隙,讓氣流通過的時候形成「湍流」(turbulence,或稱亂流,表示氣流產生不規則的小漩渦而非穩定整齊地流動),才產生擦音的聲音。如果在發擦音的時候,雖然讓調音部位形成縫隙,但不要讓縫隙那麼小,使得湍流不能形成,這樣的子音就稱為「近音」。例如英語中 ray、year 的前子音就都是近音,兩者的調音部位分別是齒齦和硬顎。近音的 IPA 部分如下(一樣放 wiki 的表):
注意到有兩個常見的雙調音部位近音(也就是兩個調音部位同時形成縫隙)被特別用額外的符號表示,分別是唸起來很像母音 [y] 的雙唇-硬顎近音 [ɥ](用雙唇會讓它像圓唇音、而用硬顎則是接近前母音的發音位置);以及很像母音 [u] 的雙唇-軟顎近音 [w](用軟顎是接近後母音的位置),也就是英語 we 的子音。
另外特別注意一件事情:ray 的子音在 IPA 是倒過來的 r [ɹ],而不是直覺上的 [r]([r] 代表的是等一下會介紹的濁齒齦顫音),這也是如果熟悉英語音標會很容易不小心搞錯的點。
一開始有提到母音的定義實際上是以氣流有沒有受到阻礙定義的,而近音是讓氣流受到微弱的阻礙,因此近音也可以視為是很像母音的子音。儘管如此,近音被歸類在子音還是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主要是因為其在語言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音節中的位置或影響)更接近於子音而非母音,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英語中要說 a year 而非 an year。
事實上,有些近音發音的方式跟母音非常相似,例如 [j][i]、[w][u]、[ɥ][y]、[ɰ][ɯ],這種關係我們稱為「近音-母音對應」(approximant-vowel correspondence),而這種和母音相似的近音如果在音節中是在音節的前後(如同一般子音會出現的位置),則會被稱為「半母音」(semivowel)。漢語和英語並沒有近音-母音對應的對立關係,不過一樣存在其他語言有對立的情況,例如義大利語的 [j][i] 就有對立。
閃音/彈音則是一種介於塞音和近音之間的發音方式,在發近音的時候調音部位快速地碰觸一下就會形成閃音。例如如果在發 [ɹ] 的時候舌頭很快速地碰一下齒齦脊(有點類似很快速地發一個 [t]),就會發出濁齒齦閃音。以下同樣是 wiki 上閃音的 IPA 表,裡面也用了擴展 IPA:
漢語和英語都沒有閃音,但是英語在唸很快的時候可能會把塞音或近音唸成閃音,例如英式英語 very 中的 /ɹ/,或者美式英語 writer 中的 /t/ 都有可能會被唸成濁齒齦閃音 [ɾ]。
顫音正如其名,就是使氣流經過調音部位,使得調音部位「顫動」所發出的子音。由於各個調音部位中,能「顫動」的部位大概就只有嘴唇、舌頭前段、小舌、會厭(epiglottis,咽部的軟骨)四個部位,所以顫音大略也分為這四類。和閃音一樣,漢語和英語都沒有顫音,所以以下略略地簡介這四類顫音的發音方法:
前面介紹的所有子音,氣流都是從嘴巴的中間流出。而「邊音」卻不同,在發邊音的時候舌頭頂住調音部位,讓氣流從舌頭的兩邊流過。可以嘗試用很慢的速度唸出「ㄌ」,感受一下發子音時氣流從舌頭兩邊流過的感覺。
事實上邊音並不是單一的一個子音類別。畢竟邊音描述的只是氣流的路徑,所以擦音、近音,甚至閃音和塞擦音都有其邊音版本,因此會合併寫成邊擦音(lateral fricative)、邊近音(lateral approximant)等等。至於為什麼有邊塞擦音卻沒有邊塞音呢?因為邊音的重點在於氣流從兩邊流過所發出的音,所以塞音沒有邊音版本。如果在發塞音時噴出的氣流是由舌頭兩邊流出,這樣會被視為邊近音與塞音的結合,稱為「邊除阻」(lateral release,「除阻」指的就是發塞音後噴出氣流的動作),IPA 會以上標 [l] 表示(例如 [tˡ])。
剛才提到的「ㄌ」的子音就是邊近音,因為發這個音的時候,舌頭兩邊留下的縫隙不夠小到形成擦音的聲音。如果發「ㄌ」的時候再把舌頭整個稍微往上頂,就會得到有點像同時發「ㄌ」和「ㄙ」的邊擦音。以下是各類邊音的 IPA 表:
邊近音算是最常見的邊音(其中最常見的是 [l]),其次是邊擦音,而邊閃音和邊塞擦音則非常少見。
(邊擦音算是這篇一開始提到清濁音的例外:畢竟它算是擦音,所以清邊擦音也還算常見。)
所謂「非肺部氣流音」,指的就是發音時氣流並不是從肺部流出的子音。這個部分留待之後的篇章再做介紹(同時也會介紹要怎麼發這些音),敬請期待!(?
至此我們終於把語言中所有常見的聲音都介紹完了!最後來看一下 IPA 的官方圖表和 wiki 上的 IPA 表母音和子音的部分(非肺部氣流音除外),可以自己複習看看有沒有記得每一個名詞代表的意義。
雖然不是必要元素,例如手語就沒有聲音。 ↩
特別是 KK 音標,因為 DJ 音標相對來說比較接近 IPA。但是因為兩者都是特化在英語這個語言上,而英語本身是一個在某些地方上有點怪的語言,所以在推廣上還是會有一些小問題。 ↩
這是日文五十音的前五個,發音大致上接近「ㄚㄧㄭㄝㄛ」,「ㄭ」是「ㄗ」的附帶母音。 ↩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直接講「ㄜ」?這是因為「ㄜ」和 the 的母音有一些些的差別,不過這裡不太有特別提出這點的必要。事實上「ㄜ」的位置比較接近「ㄭ」和 hut 的母音中間。 ↩
學過線性代數的可以理解成這兩個 vector 可以 span 出一個 vector space (? ↩
有沒有突然覺得自己對自己的嘴巴很陌生?(語言學概論老師曰:有沒有開始覺得自己的嘴巴好像不是自己的了?)沒有關係,在講子音的時候會更深刻的體會到這點(? ↩
但是其他語言有可能出現,例如把 bed 的母音圓唇後得到的音是法文中 jeune 的母音。 ↩
如果用聲波來分析的話,開閉和前後這兩個維度是直接跟聲音的前兩個共振峰的頻率有關,愈開則第一共振峰愈高、愈前則第二共振峰愈高。 ↩
這裡指的「大家」當然是研究語音學的人,不是所有人。 ↩
為了方便說明這裡先當作 [ɯ],但其實是介在 [ɨ]、[ɯ] 間(有些人會直接說它是 [ɨ])。 ↩
仔細看的話會發現有些符號跟英語音標是一樣的,但也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
一直打「hut 的母音」這種東西其實很累(? ↩
修的話就要把整張表背起來喔! ↩
不過有些人(例如筆者)發這個音的時候是兩排牙齒併攏、舌頭擺在牙齒後面,這樣就比較接近「有噝齒擦音」(sibilant dental fricative)。 ↩
具體發音隨著講話者的不同與後面接什麼母音而有差異。例如說大部分人在講「哈」的時候會比較接近聲門擦音、講「喝」的時候會比較接近硬顎擦音。 ↩
跟樂器的調音無關。 ↩
IPA 的官方圖表上的解釋不一樣,它的解釋是 [ɕ] 是齒齦脊到硬顎整個部分形成阻礙氣流的縫隙,因此稱為齒齦-硬顎擦音(alveolo-palatal fricative)。事實上 IPA 官方圖表上根本沒有有噝音和無噝音的區別,但是有不少參考資料都用這種用有噝音和無噝音來區分的解釋,而我也覺得這種解釋比較 general 一點(當然兩個說法都是對的),所以才介紹了這種。不過我一直找不到這種分有噝音和無噝音的初始資料來源在哪裡,有人可以幫忙找嗎(? ↩
這兩者沒有對應的 IPA 符號,只有擴展 IPA 可以用。[s]、[z] 的無噝音是 [θ̠]、[ð̠];[θ]、[ð] 的有噝音是 [s̪]、[z̪]。其實還算好理解:下面的底線是代表「齒齦音」、有點像ㄇ的符號則是代表「齒音」。 ↩
塞音的英文有些人用 plosive,有些人用 stop。不過有些人的 stop 還會包含鼻音,所以用 plosive 比較沒有爭議。 ↩
如果前後的聲音都相同,那就符合最小對立體的定義了。 ↩
印地語甚至是更強的 [b][bʱ][p][pʰ] 對立。 ↩
幾乎每一個在介紹送氣的英文書都會舉這個例子,而且幾乎都會附上同一張圖。 ↩
不是 affricative,考試必考(? ↩
大約是在國一、國二左右,具體是怎麼學會的也忘記了(? ↩
如果想要表達打呼打得很長,可以寫成 [ʀ̥ːː↓] 之類的(看起來很像冒號但實際上是兩個三角形的那個符號代表長音)(? ↩
IPA 官方圖表把這個音視為擦音,不過它事實上是一個介於顫音和擦音之間的音,加上為了區別幾乎同調音部位的咽擦音 [ħ][ʕ],所以這裡把它視為顫音。這也是 wiki 上的分類方式,不過跟前一節的噝音一樣,我沒有找到這個說法的原始資料來源。 ↩
《A 到 Z 計畫》
第一章:語言中的聲音們,以及 I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