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們

《A 到 Z 計畫》

  • 前言

  • 第一章:語言中的聲音們,以及 IPA

  • 第二章:一些關於語言的小常識

  • 第三章:常見文字介紹

  • 結語

2020-07-11 23:52 (建立於 2024-06-05 08:17)

這一章想要介紹的幾個在語言學習和演變上,我自己覺得蠻有趣的一些小常識。

這一篇是這個系列中比較獨立的一章,應該也會是內容比較有趣的一篇,可以仔細看看。如果有看過前一章的話,看這篇應該可以對一些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不過這篇的內容比較沒有很依賴前面的內容,所以直接看應該也是看得懂的,只不過有些音標符號或名詞可能會不知道是什麼。

語言的學習

語言其實是一種非常、非常複雜的學問1,從聲音、音素、字詞、句法到語意,每個都可以說是極為深奧的學問,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描述的。然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四五歲前,靠著聽聽說說就掌握幾乎所有的語言結構、用法,即便沒有任何人教導這些複雜的語言學理論。這究竟這是怎麼辦到的呢?以下就來介紹一些與語言學習相關的理論與研究。

天賦性假說(Innateness hypothesis)

儘管全世界的語言都不一樣,但是許多研究都認為語言是人類的本能(精確來說,是語言學習的能力),是天生就具有的能力。這種理論被稱為「天賦性假說」(innateness hypothesis)。

天賦性假說是基於對於生物「本能」的觀察。無論是人類、是動物,都會有一些本能,例如爬行、走路,這些是天生就能夠學習的行為(biologically controlled behavior)。這些本能相較於透過教學、訓練而得到的「技能」(例如打球、學語言學)有其本質上的區別。Eric Lenneberg 的研究2總結了幾項生物的本能,相較於技能而言,會具有的特性:

  1. 本能行為會在個體真正需要用到該行為之前就開始產生(例如孩童在未到一定年紀之前不需要爬行或走路也可以正常生活,但是在那之前就已經學會爬行、走路了)。
  2. 本能行為的產生並非來自於個體有意識的決定。
  3. 本能行為只要個體在處在適當的環境之下就可以自然產生。
  4. 直接的教學、練習對本能行為沒有明顯的幫助(相對於技能而言)。
  5. 本能行為的產生通常有固定的階段性(例如先學會爬行再學會走路),且這個階段性通常與個體的發展或年齡有關。
  6. 多數本能行為有其習得的「關鍵期」,亦即必須在某一個特定發展或年齡階段才能最有效率地習得,太早或太晚都會使得學習效率明顯降低,甚至造成永久性該能力的缺乏或缺陷。

很意外地,絕大多數觀察到關於嬰孩學習語言的表現都符合上述六個現象。前兩點還蠻理所當然的,但後面四點就並非那麼的顯然。例如第三點,嬰孩只要透過日常與人的對話和互動(做為「適當的環境」),就會自然學會那個環境下的語言,就是所謂的「母語」;至於第四點,研究發現(或者有和小孩長期互動過的人也可以發現)如果嬰孩的文法錯誤,而大人想要嘗試他的糾正文法錯誤時通常不會成功;第五點在稍後會介紹到。

特別提一下第六點。第六點的間接證據很明顯:在成人之後才學習第二語言的難度遠遠高於在嬰孩時期就學習兩種語言的難度(反過來說,有些人可以很輕易的學習數十種語言,這有可能是因為他的「關鍵期」比一般人長,以致於在成年時還可以藉由單純地處在新語言的環境下就能自然地學會該語言)。更直接(關於母語)的證據則需要讓嬰孩不接觸任何語言才能達成,不過由於很難找到一個成長在沒有接觸語言的人(這種人通常是被遺棄或虐待的嬰兒)所以很難驗證,就算有也是很少的幾個個案而很難用單一因素一概而論,但大多數這種個案還是支持這一點。

有人也基於天賦性假說提出更進一步的理論,例如會認為人天生具有一些所有語言共通的抽象文法概念,稱為「普遍性文法」(universal grammar,UG),甚至可能具有基礎的具體文法概念(例如「名詞」、「動詞」)。

當然還是會有人提出與天賦性假說相對的理論,但大多數的質疑會落在「天賦」、「本能」的定義上,例如認為上述幾個條件不足以構成「本能」的條件,或者認為「本能」這樣的說法不具有充分的可證偽性3。對於以上語言表現出一些「本能」的特性,因為有客觀事實的佐證,基本上不會有什麼爭議。

語言學習的具體方式

天賦性理論只是陳述了「學習語言的能力與生俱來」的現象,但是並沒有說明嬰孩是透過什麼樣的資訊來學習語言的。因此,有許多理論嘗試解釋嬰孩學習語言的機制。

如果用最直覺的想法,我們可能會認為嬰孩學習語言就是模仿其他人的講話,別人怎麼講話就跟著講。但事實上嬰孩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講的話可能會帶有一些成年人根本不會犯的錯誤而且沒有辦法在短期內改正(無論是發音或文法方面),因此這無法用單純的模仿來解釋。也有人會認為可能是透過其他人的糾正和鼓勵來漸漸修正錯誤、建構正確的語言概念,但事實卻是其他人很難直接透過糾正讓嬰孩改正他的語法錯誤(剛才天賦性假說的第四點也有提到)。

那麼究竟嬰孩學習語言的機制是什麼呢?當前的主流理論認為嬰孩學習語言有以下幾個機制:

  • 嬰孩透過外界得到的語言資訊(別人講的話)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語法。在學習過程中,這套語法可能會和真正(外界)的語法不一樣,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嬰孩會修正自己語法錯誤的地方,而學習到完全正確的語法。
  • 嬰孩可以有效地利用外界語言資訊中的統計特性(例如出現的頻率)得到音素、字詞、語法的資訊,而這跟腦中的神經連結建立是有關的。
  • 嬰孩需要跟人互動才能有效地獲得外界語言的資訊。諸如播放說話的錄音、影片等方式並沒有辦法讓嬰孩有效地學習語言。

兩個非常有趣(且令人驚奇)的研究

提到天賦性假說與以上三個嬰孩學習語言的機制後,就不得不提兩個我自己覺得非常有趣而且結果蠻令人驚訝的研究。以下就介紹這兩個研究以及該研究的結論與所蘊含的意義:

音素、對立的辨認

如果有看完前面三篇的母音、子音介紹,且有嘗試說說看或聽聽看的話,可能會覺得有些聲音聽起來根本沒差(例如 [x][h]、[b][p] 或者 [k][q])。但是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六七個月大之前,其實都有能力分辨整張 IPA 表裡面所有的聲音!

這個研究是這麼進行的。首先找到一種兩個非常相近聲音對立的語言,讓該語言的幾個母語者錄下這兩種音素的最小對立體(姑且最小對立體的兩個字為 A、B)。接著,研究人員讓嬰孩反覆聽 A,並在某一個時間切換為反覆聽 B,再過一段時間再切換成反覆聽 A,如此反覆。與此同時,在每次切換的一兩秒後,研究人員會啟動一個會吸引嬰孩注意的玩偶。如此重覆幾次之後,如果嬰孩有能力分辨這兩個音素,那麼嬰孩就會學到「聽到音素切換後,玩偶就會啟動」,因此之後就會開始在聽到音素切換、但玩偶還沒啟動的這段期間先看向玩偶期待它啟動。但如果嬰孩沒有能力分辨這兩種音素,那就只會因為玩偶啟動而注意力被吸引看向玩偶。

實驗結果顯示,在六、七個月大的時候,無論是什麼種族、生長在什麼環境下的嬰兒,都可以分辨兩種音素。但是到了一歲以後(並從此直到成年之後),只有母語有該兩個音素對立的嬰兒可以分辨兩個音素,母語沒有該兩個因素對立的嬰兒則無法分辨兩個音素。更神奇的是,如果讓嬰孩在一歲以前接觸講這兩個音素對立的語言的環境(例如讓嬰孩聽講該語言的人講故事),那麼一歲以後他就能夠分辨這兩個音素;但如果同樣的環境是藉由錄音或錄影放給嬰孩看,那麼一歲以後仍然不能分辨這兩個音素。另外,如果讓嬰孩晚於一歲接觸這樣的環境,則雖然還是可以學會分辨,但分辨的能力會明顯不如一歲以前接觸的嬰孩。這些結果同樣也是不分種族的。

這個研究強烈支持了音素層面的「關鍵期」現象,以及剛才提到學習語言機制的第三點(需要與人的互動)。其實這個研究令人驚奇的另一點也是因為我們一般會覺得成長、學習過程中會得到新的能力,但是這個研究卻顯示我們學習過程中會喪失原本擁有的能力4。

這個研究也同時告訴我們,如果覺得 IPA 表上某些聲音聽起來一樣,還是得相信它們是不一樣的,即便自己聽不出來(?)。另外,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聽起來不一樣的聲音(例如聲調對立、/s//ʂ/ 對立、/ɕ//tɕ/ 對立),對於在沒有接觸過漢語的外國人來說,可能其實聽起來是幾乎沒有差別的。

這個影片是其中一個實現這個研究的影片。注意影片中兩個嬰孩轉頭的時間點和玩偶啟動的時間點差異。順帶一提,0:55-0:59 是研究中所使用的最小對立體(可以注意影片前面研究人員請那些原住民想的詞語就是最小對立體的定義),有人可以聽得出差別嗎?看了一些論文會用 /k//q/ 對立,然後影片有說他是用印地安語言(雖然沒有說是哪一種),而印地安語言有一些有 /kʰ//qʰ/ 對立,所以我猜他用的是 /kʰ/ 和 /qʰ/,不過實際上我也聽不出來,加上也找不到這個研究有沒有論文,所以我沒辦法確定(?

字詞分界的辨認

我們在學會一種語言之後,可以理所當然地把聽到的語言分成一個一個字詞來理解。不過我們平常所講的語言都是所有字詞全部連著一起講的(不會刻意中斷),所以聽到的其實是一坨音素、音節全部連在一起。這也是嬰孩聽到的語言的樣子,那麼嬰孩在沒有學習文字的情況下,究竟是怎麼學會分辨字詞與字詞之間的分界,進而理解每個字詞的意思呢?

其實答案剛才已經講過了,就是語言學習機制的第二點:利用統計資訊。但是要怎麼確認我們確實是利用統計資訊,而不是用其他的方式呢?畢竟平常在講話的時候可能還是會有一些中斷,或者有時候一個一個字講,或者其實語言中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特性可以分辨字的分界。於是這個研究想出一個方法:何不自己「創造」一些字呢?

研究的方法是這樣的。首先,先錄下一些隨機的音節(例如 [ba]、[so]、[tu] 之類的),然後隨機地用這些音節組合出幾個字(例如 [basoba]、[tuba]、[babasotu] 之類的)。接著,把這些組合出來的字一個接著一個緊密地接在一起變成一長串聲音(例如 [basobababasotutubabasoba...]),並把這個聲音放給嬰孩聽。放完之後,就從那一長串聲音擷取一些連續的音節再放給嬰孩聽,有些連續的音節會剛好切在「字」的分界上(例如 [basoba]、[tubabasoba]),有一些則不會(例如 [sobaba])。結果是嬰孩會對那些切在「字」的分界上的連續音節比較有反應,而對於切在「字」中間的連續音節則比較沒有反應。如果把幾個「字」組合在一起,就算那幾個「字」的序列並沒有出現在一開始播放的那一長串聲音裡面,嬰孩同樣也有能力分辨得出來。

由於這些「字」完全是虛構出來的,因此確定了嬰孩確實有能力從特定音節序列出現的頻率的統計資訊找出字詞分界的能力。更進一步地,另外的研究也顯示嬰孩也會從統計資訊判斷出其母語的語音特徵,並以此找出字詞分界。例如以英語為母語的嬰孩會比較偏好聽重音比較常落在第一個音節的雙音節字詞(英語中雙音節字詞多數重音落在第一音節),或者會知道英語中哪些音素的組合比較容易出現在字詞的尾端(例如 /nt/、/ɹt/)。

語言學習的階段

在一開始提到天賦性假說時有提到語言的學習是有階段性的。這裡就來介紹一下嬰孩學習語言的階段吧!

  • 六個月以前:這個階段嬰孩會開始利用聲帶自然地發出聲音(例如哭聲、笑聲、啊啊聲),英文稱作 cooing,發出的多數是母音或聲門子音,不太會發出有子音或有明顯音節結構的聲音。不過到了後期,嬰孩可能會開始在母音前面加入比較容易發的子音,例如 [d]、[b]、[m]、[g]。
  • 六個月到一歲:這個階段嬰兒開始「牙牙學語」(babbling),特點是開始發出具有簡單音節結構的聲音(通常是一個子音接一個母音的音節),例如 [da]、[ma] 等等,並且會重複同樣的音節(例如 [dadada]),因此可能會出現 [mama]、[dada]、[baba] 之類的音而被認為是在叫媽媽、爸爸,不過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個階段的嬰孩根本還不知道字詞,遑論知道字詞的意義。實際狀況可能是反過來,由於 [ma] 是比較好發出的音節,所以嬰孩 babbling 時會比較常發出這種聲音,才導致世界上多數語言都以 [mama] 或類似的音來稱呼母親。
    一開始的 babbling 會比較隨機,且有些音節的音素不一定存在母語中。不過到了比較後期的時候(正如前面提到開始分辨音素與對立的時期),babbling 就會開始具有該語言的音素特色(例如漢語為母語的嬰孩 babbling 會開始出現聲調的特性、英語為母語的嬰孩 babbling 會開始出現輕重音的特性),儘管還無法發出比較難發出的音素(例如 /ʃ/),所以到一歲左右就可以明顯分辨出不同語言為母語的嬰孩的 babbling。這個階段的嬰孩也會開始學會母語的語音特徵(如前一小節所述)。
    這個影片是嬰孩 babbling 的狀況,十分有趣(?
  • 十個月到一歲半:這個階段稱為單字詞階段(holophrastic / one-word stage)。這個時期嬰孩會開始建立語意和字詞的關係(也就是開始明白語言是有意思的),並且發出一些單一的字詞。這些「字詞」多數是具有明確用途的詞語或動詞,例如「我的」、「不要」,不過這些字詞相對於真正的語言會高度簡化、扭曲,所以會和一般語言的字詞有所出入(例如英語為母語的嬰孩可能用 [ma] 代表 mommy、[dæ] 代表 daddy、[aʊ] 代表 no、[daʊ] 代表 down)。
  • 接近一歲半到兩歲:這個階段稱為雙字詞階段(two-word stage),嬰孩會開始把字詞兩兩組合一起發出。與單字詞階段類似,組合的字詞通常是名詞、動詞或簡單形容詞,不太會使用「了」、「和」或英語中所有格、介詞之類的功能性字詞(function word)。另外,直到雙字詞階段前,嬰孩的詞彙量還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不會超過 50 個,但進入雙字詞階段後,嬰孩的詞彙量會極快速地增加,這個現象稱為「命名爆發」(naming explosion),可能在一個月內就可以學會一百個字彙。
  • 兩歲到兩歲半:這個時期嬰孩會開始組合出更長的句子,並能用語言表達大部分想要表達的事情。不過這個時期嬰孩仍然和雙字詞階段時一樣,不太會使用功能性字詞,因此這個階段會稱為「電報性字詞階段」(telegraphic stage)5,這個名子的由來是因為早期發電報或簡訊時為了省字數也會把功能性字詞省略。另外,直到這個階段,嬰孩可能仍然不會發出語言中比較難發的音素,儘管早已有能力分辨,這個現象稱為 fis phenomenon,因為最早發現這個現象的研究舉的例子是一個英語為母語的小孩把魚6的玩具叫做 "fis",但是如果問他 "Is this your fis?" 他會說不,但問他 "Is this your fish?" 他會回答 "Yes, my fis"。
  • 兩歲半到五歲前:這個階段嬰孩會開始學會使用各種功能性詞語,並且了解功能性詞語對語意造成的影響。多數嬰孩會在五歲前就學會並使用母語中幾乎所有的語法規則,並有能力造出複雜的句子。

這裡各階段的年齡都只是約數,不同的個體的各階段對應的年齡可能都會有幾個月的差別。不過如果相差太多(例如到兩歲時都還停留在單字詞階段),那就很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語言習得是心理學和語言學上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這裡也只是做個粗略的介紹而已,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深入找更多的資料。

語言的演變

語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說從巴別塔7直到如今(?),語言一直都在改變,也有語言不斷地誕生或消逝。以下就來概略地提一下幾個和語言差異與演變相關的一些小知識。

方言與語言

儘管同一種語言會有很多使用者,但是畢竟每個人或許會因為生長的環境不同,而有自己慣用的語法、遣詞用字上的習慣、抑或是發音上的微小差異,因此我們可以說其實每個人講的語言都有不同。這種情況被稱為「個人方言」,也就是每個人講的語言實際上都是只屬於自己的「個人方言」(ideolect)。當然,每個人雖然講話都有微小的差異,但基本上如果講的是同樣語言,都還是可以互相溝通的。

當然,在人際的互動之下,語言會出現一些改變,並因為互相影響而同化。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網路上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社群會衍生出自己的慣用語,而這些慣用語可能是不同社群間無法直接互相理解的(需要經過解釋才能理解)。在以前資訊不流通的年代,更有可能會因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或生長在不同的階級,而產生更明顯的。當一個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出現了一些可歸納的系統性差異,我們就會稱這是一種「方言」(dialect)。

那麼,「方言」和「語言」(language)要怎麼區分呢?(或者說,我們要怎麼分辨兩個不同的「方言」究竟要算是同一種語言的兩種方言,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呢?)一個大略的分法是,如果兩種「方言」彼此之間無法溝通,那麼就會把它們視為兩種不同的語言。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能不能彼此溝通」並沒有那麼容易區分,甚至是幾乎不可能明確區分的。「方言連續體」(dialect continuum)的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語言不只會在自己的群體中逐漸改變,也有可能會互相混合、影響。因此,在許多語言上可以觀察到所謂「方言連續體」的現象,也就是兩種語言之間會連續改變。舉個最經典的例子:假設今天觀察在維也納(主要語言是德語)和阿姆斯特丹(主要語言是荷蘭語)之間的各個城鎮的方言,會發現位置相近的兩個城鎮方言相差都不太大、很容易互相溝通,但隨著距離愈遠,方言之間的相差會愈來愈大、愈來愈難互相溝通,直到兩端(德語、荷蘭語)就已經幾乎無法溝通了。因此,我們很難定義該怎麼把兩種語言分類,因為無論怎麼切都會有兩種很接近的方言被分成兩種語言的情況。

所以實際上在定義語言的時候,遇到比較難區分的情況,我們還是會以國界、民族或文化作為區分語言的標準。例如一般被視為兩種語言的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是可以互相溝通的,只是因為在不同國家而被分為兩種語言;相反地,一般被視為兩種方言的北京漢語和廣州話是幾乎不能互相溝通的,但因為在同一個國家而被分為同一種語言。

語言改變的面向

前面說到語言或方言是會隨著時間或地理環境而改變,那究竟有哪些面向被改變呢?事實上幾乎所有面向都是會改變的,包含但不限於發音、詞彙、用詞習慣和文法。英語作為當今的國際語言,其方言種類也是遍及全球,而不同的方言都會有不同面向的改變。我們比較熟悉的可能是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差異,這兩種英語在發音上和用詞習慣上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發音上的差異(例如 bath、dance)、有一些是用詞習慣或詞彙的差異(例如英國的 lift 相對於美國的 elevator)。有些美國的英語方言也會有文法上的差異,例如有些方言會允許雙情態動詞(double modals,例如 He might could do that)、或者一般動詞也可以採用授予動詞的用法(例如 I caught me a fish)。

英語的歷史上也發生了許多改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元音大推移」(the Great Vowel Shift),其改變了英語的大部分長元音(母音)的發音。元音大推移的改變大致可以用這張圖總結:

以下是幾個字在經過元音大推移之後的發音轉變:

元音大推移的遺跡在今日的英語仍然隨處可見。例如 divine 和其名詞型 divinity 的母音不同(/aɪ/ 與 /ɪ/),就是因為原本兩個字的母音都是 /ɪ/,只是前者是長音後者是短音,而經過了元音大推移之後,長音變成了 /aɪ/ 而短音沒變,就造成了兩者的差異。其他諸如 serene、fool、sane 等字和其名詞形的發音差異也都是同樣的原因。另外,從這張圖也可以看出英文的拼字反映了一些元音大推移前的英語語音。

當然語言的演變還有許多可以說的,從歷史語言學到語言系屬分類相關的研究都是在研究語言的演變,這裡只是舉幾個例子而已,並沒有要介紹太正式的理論。

皮欽語與克里奧語

如果一群語言不互通的人們被迫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而必須互相溝通,那麼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人類的適應能力其實是很強的,就算語言不互通,如果族群間能良好相處,透過各種比手畫腳或其他簡單的方式也是可以進行溝通的。經過一段時間後,兩種族群可能會開始對常用的動詞、名詞形成共識,得以開始使用同一個字彙表達一些事情,而這些字彙經常來自於其中一方的母語。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就可以用這種共識形成一種簡單的溝通模式,稱為「皮欽語」(pidgin)。雖然稱為「語」,但皮欽語因為是基於實用性質發展出來的,所以不會有太多的詞彙、語法,甚至需要很迂迴地(例如用拼湊、聯想的方式)表達一些比較不常用的東西,因此不能被視作真正完整的語言。然而,如果皮欽語能夠長時間存在,直到有下一代的加入時,事情會開始變得不太一樣。

前一節提到孩童天生具有驚人的語言學習能力。事實上還遠不及如此,孩童還具有語言的創造能力。當孩童在講皮欽語的環境中長大時,這些孩子們在學習皮欽語的過程中,會自動把皮欽語缺少的語法補齊,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就成了「克里奧語」(creole)。克里奧語和一般的語言就沒有什麼差異了,它具有完整、複雜的語法規則,也有語言該具備的所有特性。當然,更多的皮欽語會自然消逝,可能是因為其中一個族群學習了另外一種族群的語言而使皮欽語不再有其必要,或者兩種語言的差異不夠大使得人們發現可以直接將兩種語言混合形成新的語言的方法。

一個常在語言學中提及的例子是尼加拉瓜手語(ISN,西文:Idioma de Señas de Nicaragua)。在 1970 年代,尼加拉瓜新設立了一間啟聰學校,提供失聰的人們就學。原本這些失聰的人在自己生長的環境都是使用自己的手語和身邊的人溝通,所以每個人的手語都互相不能溝通。但由於進入了同一所學校,他們很快發展出一種在學校中能夠彼此溝通的皮欽語(儘管它是手語,但在語言學中手語具有語言的幾乎所有特性,所以多數語言學的理論一樣適用在手語上)。後來有比較年幼的學生加入了之後,在學習了這種皮欽語後,他們自動為皮欽語加入了缺少的語法規則,而形成了具有完整語法的克里奧語,也就是 ISN。然而那些比較年長、比較早加入的學生,雖然他們是皮欽語的創始者,也能夠看得懂後來基於皮欽語發展出來的 ISN,卻沒有辦法通順地使用 ISN 中的複雜語法規則。這個例子不只說明了孩童的語言創造能力,更為「關鍵期」的現象提供了證據。

現在由於資訊發達,皮欽語的形成愈來愈少見,不過從皮欽語和克里奧語的介紹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語言中一些令人驚奇的面向。

  1. 如果有學過類神經網路的話,可以想想那些一個比一個還要肥胖的 language model。 ↩

  2. Lenneberg, E. 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

  3. 例如如果嬰兒生下來完全沒有任何語言相關的概念,而是單純是利用聽到語言的統計資訊學會語言的所有概念(從音素、語法到語意等等),那這樣算是「具有利用統計資訊學習語言的本能」嗎? ↩

  4. 不過如果用機器學習的觀點來看的話,這個結果好像又沒有那麼的意外。如果把六個月前的狀態視為一個 pretraining 好的 classifier model,那麼在 fine-tune 這個 model 的過程中(對應一歲前的語言接觸),如果training data 欠缺某個類別的 label,那麼最後 model 肯定會把原本結果是該 label 的都 predict 到相近的 label 上(? ↩

  5. 不過有些參考資料的 telegraphic stage 會把雙字詞階段也包含在內。 ↩

  6. 英語語言學中有一個很著名的詞 "ghoti"(唸法與 "fish" 相同),用以說明英文拼寫的不規則性。不知道是不是語言學家比較喜歡魚(? ↩

  7. 《希伯來聖經》中關於語言起源的故事。附上一個 meme:
    ↩

《A 到 Z 計畫》

第二章:一些關於語言的小常識